2021年第三季度“助人为乐兵团好人”——袁良才
袁良才,男,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2月生,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六团九连退休职工、老龄委主任,曾获得六十六团“优秀共产党员”“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五好家庭”等称号。
袁良才乐善好施,助人为乐。1994年,姜保富举家来到四师六十六团九连,在九连买了一栋平房,但家里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缺乏。袁良才知道后立即送去了一些生活用品,并隔三差五地送去一些米、面、菜、油等,还到处托人帮忙给姜保富介绍工作。
1997年,以养蜂为生的朱国良一家从安徽来落户,朱国良人生地不熟,袁良才忙里忙外帮助他联系放蜂地点、售卖蜂蜜;邻居达里格力·买肯生活条件较差,身体多病,袁良才经常帮助他修缮屋顶、拉运饲草、大田灌水等。2019年4月,听说四师六十六团“老党员银发工作室”招募乐于奉献的党员志愿者,袁良才最先报名,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开展理论宣讲,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卫生、种菜、理发,教学生唱红歌、摄影、书法,帮助学生安全过马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志愿服务精神。
作为老百姓宣讲团成员,他义务宣讲国家的大政方针、民族团结、安全常识、党纪法规等,每年宣讲约100场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参与给居民送物品、场地消毒、监测体温和宣传、巡逻等工作。
多年来,除了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他还积极奉献爱心,捐款捐物。2019年6月,连队党员黄开新儿子患白血病,他捐款200元。2020年2月,他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捐款200元。2020年11月,他为丧偶的乳腺癌患者徐振萍捐款300元。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他累计捐款6000余元。
2021年第三季度“助人为乐兵团好人”——金美丽
金美丽,女,回族,中共党员,1948年11月生,五师双河市八十九团老干党支部书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20年10月被兵团司法局评为“兵团优秀人民调解员”;2020年12月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
1966年,18岁的金美丽响应党中央号召,和众多上海知青一起来到西北边陲兵团第五师八十九团。2005年,金美丽退休后回到了上海,不久她又返回团场,儿女们都劝她:“您退休了就回到上海享受晚年生活吧。”但金美丽却说:“兵团有我忘不了的团场情,也有我舍不下的好姐妹,我要继续在团场发挥余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010年,在老干部们的推选下,金美丽担任八十九团老干党支部书记、八十九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0多年来,金美丽带领“五老”宣讲团成员经常深入到团场中小学校、幼儿园、连队、社区、牧区宣讲党的历史、兵团发展史,宣讲达60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职工群众达1.6万人次,让爱党、爱国、爱兵团的种子在团场青少年和职工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在2018年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金美丽组织老同志与八十九团小学45名孩子结成亲戚,捐款捐物,时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金美丽还深入监狱为服刑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宣传兵团精神。
近年来,有许多新职工和新入职大学生在团场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兵团的职责使命理解不够深刻,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8年以来,她组织团场51名老干部主动结对51名新职工和新入职大学生,每月不定期联系,在重大节日期间走访慰问。在她和老干部们的帮扶和影响下,近几年引进的数百名新职工和新入职大学生在团场安家落户。
近年来,金美丽经常参与《妇女权益保障法》和网络电信诈骗等宣传,深入到小家解决妇女上诉、家暴、婚姻纠纷、老年人赡养等实际问题25件,有效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在近两年的调解员岗位上,金美丽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86件、涉及金额860万余元,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中的作用。
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金美丽积极组织退休干部主动请战,组成50多人的抗疫“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2021年第三季度“敬业奉献兵团好人”——马忠海
马忠海,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8月生,现任六师奇台垦区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曾荣获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2020年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开展以来,马忠海带领刑侦大队切实发挥主力军和尖刀作用,以线索摸排、全面打击、深挖“保护伞”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上级公安机关的指导和协助下,参加破获涉黑涉恶案件97起,打掉涉黑组织2个,涉恶组织4个,收缴、冻结涉案赃款赃物价值1400余万元。同时,重拳打击系列盗窃、电信诈骗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为群众挽回了经济损失。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马忠海先后赴呼芳公安检查站、新玛公安检查站帮助工作,在检查站工作期间积极帮助群众,受到群众高度赞扬。
2021年第三季度“诚实守信兵团好人”——苗彦彦
苗彦彦,女,汉族,群众,1993年4月生,十四师二二四团四连职工。
2021年8月9日,苗彦彦将126482元打进“水滴筹”账户,申请退还给两年前帮助过她的3565位好心人。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在我有能力的时候,这些钱当然要还。”
苗彦彦16岁时不幸患上了重症肌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费力,声音从开始的鼻音重、声音嘶哑到后来完全不能发声。2008年,苗彦彦忍受着病痛折磨,考取了华山中学宏志班,但就读一个月后因身体状况无法继续上学。后来,她坚持在和田实验中学读高中,高二时因病情加重休学。休学后,她经历了多次病危,住院、出院成了生活的常态,但是她从来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坚持开网店销售自家种的红枣。
2019年,苗彦彦再次报病危,一直处于昏迷中。苗彦彦的爸爸在无奈中通过水滴筹发起募捐。苗彦彦被抢救过来后,她暗下决心,水滴筹的捐款一定要还。在她的观念里,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在有能力的时候必须要还。出院后,她就马上投入了工作,在网上卖起了哈密瓜,代发一件可以挣3元,零售一件能赚18元。随着季节变化,她在网上还卖过库尔勒香梨、阿克苏冰糖心苹果、沙棘果等。终于攒够钱后,苗彦彦向水滴筹提交申请,将2019年病危期间收到的水滴筹捐款全部退还给捐款人。
苗彦彦在微信中表示:“水滴筹的捐款,是令我感动又有心理负担。感动的是大家对我的帮助,心理负担重是因为性格使然。从小就特别害怕亏欠别人。这一下子欠下了3565位捐助人和1366位转发者的恩情,永远还不清。我心里有一座山在压着,即使还了钱,恩情是还不清的,那就转化为我前行的动力吧。”
2021年第三季度“敬业奉献兵团好人”——党芳
党芳,男,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3月生,现任四十七团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武装部长。先后荣获“西部计划兵团优秀志愿者”“扎根兵团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第三届“兵团青年五四奖章”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2009年7月党芳大学毕业后,报名参加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在十四师党委(行政)办公室服务两年期满后,他主动扎根四十七团,成为第一批留在四十七团的志愿者。自第一届沙海老兵节举办以来,党芳连续几年参与沙海老兵节的策划、筹备、举办。在沙海老兵节文艺演出中,他身兼导演、演员和舞台监督数职,出色完成了演出的组织、统筹等任务。
2015年3月,党芳担任四十七团二连党支部书记,他深知职工群众孩子上学、脱贫增收的重要性。十多年来,党芳帮助连队困难职工子女联系学校,筹集学费完成学业,为60名贫困职工子女联系助学帮扶资金20余万元。他积极鼓励青年干事创业,协调数万元贷款发展养殖项目,带动职工群众就业增收,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带动连队实现脱贫致富。
2017年7月2日,正在连队值班的党芳突然听到外面传来急促的叫喊声,他一个箭步冲出连队值班室,看到一辆失控的拖拉机快速向值班点冲来,当时值班的职工全然没有意识到危险。“快让开!”说时迟那时快,党芳一步跨过去,全力将4名职工顺势推向了值班室外的安全区域。嘭!失控的拖拉机从他身上碾压过去,狠狠地撞在了防护栏上,党芳倒在了血泊中,其他4名职工安然无恙。
十多年来,4700多个日夜里,他牢记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把连队当家,把职工当亲人,把四十七团发展改革稳定各项事业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的青春、汗水挥洒在大漠深处。
2021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兵团好人”——徐晨
徐晨,男,汉族,群众,1991年7月生,现任四师六十二团医院外科主任。
2021年8月24日上午约13时,在六十二团医院门口水渠边发生惊险一幕,一名妇女不慎落入水中。正在大门口值班的外科医生徐晨,在听到对面水渠方面有人呼救后,迅速冲向河边,眼看着落水者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他来不及多想,毫不犹豫地“扑通”一声跳进水中,朝落水者游去。当时正值农作物灌溉的高峰期,干渠水流高达10多个立方米每秒,落水者在河水的不断冲击下起起伏伏,已被往前冲了几十米远,徐晨费力地抓住落水的女子后,奋不顾身地把她往水渠边推,但由于落水女子已精疲力竭,水渠坡度较大,他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上岸。此时,他的体力已经快消耗殆尽,加上落水女子紧张害怕,徐晨连着呛了几口水。最后,在其他几位闻讯赶来的同事帮助下,终于将女子救上了岸。
据了解,落水者是霍尔果斯市南通六建的工人,因与丈夫闹了点儿小矛盾,独自在河边行走,不慎落入水中,若不是及时得到救助,后果不堪设想。后来,落水者的家属特意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事发紧急,徐晨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考虑,一瞬间的本能支撑着他去救人,这不仅是医者仁心、见义勇为,更是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青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2021年第三季度“孝老爱亲兵团好人”——王梅荣
王梅荣在给婆婆喂饭。
王梅荣,女,汉族,群众,1970年7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三连职工。多年来,王梅荣无微不至地照顾患有肺心病的公公和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的婆婆,帮衬家人亲戚,深得公公、婆婆的心和家人的尊敬。王梅荣曾荣获2021年第三季度“兵团好人”。
王梅荣给芙蓉花浇水。
以极大的孝心、耐心无微不至地照顾患病的公公、婆婆。1999年,王梅荣和三连职工郭韩结婚。王梅荣的老公有2个哥哥和2个姐姐,虽然他们也很孝顺,但是两位老人还是更愿意住在王梅荣家。2006年,王梅荣的公公婆婆因喜欢儿媳王梅荣而搬到她家院子里住。王梅荣夫妇不仅不反对,而且无微不至地一起照顾老人。2010年,74岁的公公患上了严重的肺心病,多次因呼吸困难而住院抢救。虽然公公呼吸困难,但是饭量很好,王梅荣一天三顿做饭、喂饭,就想着让公公吃好休息好,安享晚年。2010年10月,丈夫因车祸导致小腿骨折,卧床半年。王梅荣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丈夫,忙得几乎没有安稳睡过一个囫囵觉。
王梅荣抱婆婆上床休息。
屋漏偏遭连阴雨。2014年5月,婆婆被查出患上了小脑萎缩、老年痴呆,连自己最疼爱的儿子都不认识,不会自己吃饭,大小便失禁,一不留神就尿床,全靠王梅荣衣不解带地照顾。王梅荣一天三顿要给婆婆喂饭,由于婆婆牙齿基本都坏了,吞咽很困难,一碗稀饭要喂20多分钟。婆婆一天要小便四五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解手,王梅荣时常要扶她去解手,有时候到厕所她不尿,刚送她回床上就尿了。王梅荣每天要更换几次床垫和被褥。
王梅荣正在给大姑姐外孙崇诗泽喂药。
用爱心无怨无悔帮衬外甥女。2016年12月,王梅荣的外甥女生了一对龙凤胎,外甥女的妈妈身体不好,只能帮带一个女宝,王梅荣主动帮忙带男宝,直到把男宝带到3岁半。
王梅荣正在给大姑姐外孙崇诗泽洗手。
无论生活多么琐碎,王梅荣都毫无怨言地照顾着家人,把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必需品准备齐全,把他们的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净净,全家和睦恩爱,左邻右舍无不夸赞。
王梅荣正在鸡圈里喂鸡。
2021年第三季度“敬业奉献兵团好人”——李霞
李霞,女,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10月生,现任二师二十九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动物检疫员。
攻坚克难不怕臭,香在群众心里边。李霞的父母是第一批进疆的军垦战士,作为军垦儿女,她对兵团有着深厚的感情。1988年,李霞高中毕业,那时团场畜牧兽医岗位缺人,她积极报名,成为了团场兽医站里为数不多的女兽医。那时没有车,去一趟牧点往往是几十公里,很辛苦。由于工作性质,李霞的身上难免会沾染上一些异味。每当离开牧场和其他人接触,身上的异味总会惹人嫌弃,慢慢地,她就成了别人眼中的“臭姑娘”。对此,李霞选择让自己沉浸在兽医技术学习当中。随后几年,李霞的兽医技术愈加高超,她最快能够40秒完成一头猪的去势手术,最多时一天里她完成了200头猪的去势手术。
1991年,22岁的李霞已经能在兽医站独当一面,兽医技术也进入了独自摸索的阶段。许多未曾解决的顽疾也被她重新提起,生猪去势手术后遗症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个老兽医也束手无策的难题,她只能自己去摸索学习,从《中国兽医杂志》等科研期刊中查找资料,独自进行生理解剖。经过反复实验,她实施的腹壁疝手术成功解决了“去势手术后遗症”这个难题,由她总结的手术经验也在全师推广。李霞也逐渐成为精通各类家畜去势的专家,得到了职工群众们的认可。慢慢地,“臭姑娘”成为了职工群众心里的“香姑娘”。
迎难而上再攻关,造福群众更心安。2004年,35岁的李霞迎来了新的挑战。当时团场职工群众养牛热情高涨,随之带来的是盲目跟进、品种杂乱、产奶量低、形不成养殖规模、经济效益差。二十九团党委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将破局的重任交给了李霞,让她牵头开展奶牛品种改良工作。
奶牛品种改良首先要攻克的技术就是牛人工授精。几经曲折,在第12次实验之后,李霞带领团队完成了团里首例牛人工授精,随后顺利完成团里的奶牛品种改良,她也因此获得了“二师优秀人工授精员”称号。2007年,二师开展布鲁氏杆菌检测,为更好地服务职工,尽快完成牧区布鲁氏杆菌筛查,李霞将实验室搬进山区,与牧民同吃同住大半个月。2009年,她的研究课题《规模化养猪场新发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兵团科技进步奖。2020年,由于李霞在畜牧统计监测各项任务中表现突出,国家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特向二十九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发来表扬信。
2021年第三季度“助人为乐兵团好人”——郭献林
郭献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2月生,七师一三七团六连职工。
2001年的一天,一位居民用轮椅推着行动不便的父亲,来到郭献林的理发店里理发,几番折腾后终于理完了,儿子笑着调侃道:“给您理发,好比进京赶考。”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触动了郭献林的心,他当即作出决定:“以后不用这么费力来理发了,给我打个电话,我上门给你父亲理发,免得把老人折腾出个好歹来。”从此以后,郭献林就给自己的理发店开通了一项“特殊的业务”,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免费理发。
一传十、十传百,知道郭师傅上门为老人理发的人越来越多,郭师傅的“业务”也多了起来。白天店里理发的人多,郭献林脱不开身,他就晚上到老人家里理发,有时一晚上要跑两三家。200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黑路滑,郭献林连续上门为两个老人理完发,在急着回家吃饭的路上,一辆疾驰而过的摩托车把他撞倒在地,幸好有惊无险,只是手上擦破点儿皮。
2005年,七师一三七团成立了养老院。郭献林想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做点事,通过与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沟通,商定每月20日为养老院的老人们进行一次免费上门理发。20日这天,养老院里就像过节一样,时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老人们有序地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等着理发,他一边耐心得修剪头发,一边和老人们拉家常,聊生活琐事,让老人们感受到贴心的服务。有的老人头脑意识不清,对于洗发、理发的事很反感,甚至还动手打人,郭献林总是像哄小孩一样,一边逗笑,一边理发,直到老人满意为止。他说:“人老了就像小孩子一样,要哄着、逗着。”
2011年,七师一三七团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郭献林积极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平日里,只要社区组织开展送温暖、送爱心系列活动,他都积极主动参加。2020年,在疫情防控期间,郭献林主动请缨,带着理发工具奔赴各个执勤卡点,为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理发,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随着要求理发的居民逐步增多,郭献林就一个小区接一个小区去理发,几天下来,他免费为居民理发达800多人。2021年3月,一三七团给郭献林颁发了“心系老人献爱心 热忱服务做公益”的牌匾。
20年间,郭献林累计义务理发5000余人次,他自己已记不清理发的梳子断了多少把,推子坏了多少个。他用朴素的情怀让身边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团场建设中,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郭献林说:“这些老人们为了兵团事业奉献了太多,为他们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2021年第三季度“助人为乐兵团好人”——麦麦提·吐良
麦麦提·吐良,男,维吾尔族,中共党员,1951年11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退休干部。
用大爱与担当收养孤儿。十四师一牧场二连退休职工吾加布拉之子阿卜杜拉两岁时母亲去世,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不得不由其大伯抚养。1997年8月,阿卜杜拉的大伯因无力抚养阿卜杜拉,找到牧场场长的办公室,寻求帮助。场长找麦麦提·吐良商量解决办法。考虑到当时牧场经济困难,为了给场里减轻负担,也为了让这个孤儿有个着落,麦麦提·吐良说:“是牧场职工子女,又是个孤儿,也不要给场里添麻烦,我来抚养好了。”麦麦提·吐良把阿卜杜拉带回了家,送他上学,让他参军,帮他买房。转眼间,阿卜杜拉到了该结婚的年龄,麦麦提·吐良把阿卜杜拉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女,给他装修了婚房,举办了婚礼。在婚礼上,阿卜杜拉和妻子亲切地向麦麦提·吐良“爸爸”祝福时,麦麦提·吐良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出钱出力助力疫情防控。疫情期间,麦麦提·吐良密切关注疫情,主动担任十四师昆玉市一牧场阳光佳苑小区楼栋长,每天测量体温,给小区居民买菜,为居民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义不容辞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2020年3月,在自愿捐款活动中,麦麦提·吐良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捐款5000元。当牧场党建办的同志对他的这次爱心捐款行动表示感谢时,他说:“这没啥,作为一个老党员老干部是应该的,担任这个楼栋长单元长就是要出来帮助大家,协助社区工作,楼里的居民需要什么东西我就去给他们买,送到家里,我觉得还不够,微不足道。我在新疆红十字会看到了一个捐款倡议,我老早就想捐款,我也找不到地方给哪里捐,刚好昨天收到通知,所以我就捐了5000元,也就是用我的实际行动来为疫情防控工作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
2021年第三季度“孝老爱亲兵团好人”——刘远红
刘远红,女,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1月生,现任一师看守所教导员,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并荣获一师阿拉尔市“第四届道德模范”。
2016年9月,婆婆在自建房内做饭时引发火灾,导致婆婆全身被烧伤面积达到40%。在婆婆烧伤住院的近一年时间里,刘远红利用休息时间,一有空就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当时,刘远红既要服侍婆婆,又要工作,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特别是第二个孩子还不到2岁。无奈,她只好把孩子托付给保姆照看,全身心地照顾婆婆。
由于烧伤的病人每天要换药、翻身,天天都要忍受着烧伤带来的巨大痛苦,一晚上不能合眼是常有的事,照顾者同样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压力。刘远红一边克服身体的疲劳,一边安慰婆婆,鼓励她战胜病魔,同时还采取放音乐、读书、讲笑话等方式转移婆婆的注意力,想方设法减轻婆婆的病痛。在场的医务人员都说,多亏老人有一位好儿媳。
2017年,婆婆出院回家后,需要继续进行康复疗养,而此时刘远红的丈夫仍在70公里外工作,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刘远红的肩上,她一如既往地悉心照顾婆婆。天气暖和的时候,她就搀扶婆婆到楼下散心、晒太阳。为让婆婆吃得可口,她换着花样做饭,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剂营养;给老人洗澡、梳头、剪指甲,她没有一句怨言。在刘远红的精心照顾下,2017年底,婆婆的身体状况已基本恢复。一天,婆婆把刘远红叫到身边,紧紧拉住她的手说:“远红啊,这些年可苦了你了,是我拖累了你们,你照顾我比亲闺女还周到,我这辈子能有你这样的儿媳妇知足了”。
刘远红与婆婆情同母女,用真心三年如一日地照顾烧伤的婆婆,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真善美,用勤劳的双手和诚挚的孝心让家充满了爱和温暖。
2021年第三季度“敬业奉献兵团好人”——罗建忠
罗建忠在工作。
罗建忠,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10月生,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二厂技术员,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建忠在工作。
1989年,罗建忠到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二厂从事酿酒工作,由于他工作主动、能吃苦、爱钻研,当年7月被提拔为酿酒班长。他经常第一个来到工房,巡视窖池,测量温度,观察糟子,一遍一遍进行分析计算,每一个窖池都像他的孩子,时刻被他装在心里,他的班员形象地将其称为“骡子”。“骡子”精神和敏锐的头脑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和独到的酿酒技术,只要抓把糟醅一捏便知道浆水有多少,一闻便知道酒精含量和酸度。1996年、1997年、2008年,罗建忠先后带领所在班组完成了公司新型梯形土块宽窖实验、“多粮型”酿酒新工艺的试生产、晾床改造等实验项目。特别是“多粮型”酿酒试验,经过3年的反复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四师科技进步三等奖;“窖池养护液”试验,生产出的酒等级品率比以前提高20%以上。
罗建忠在工作。
2000年至2007年,他带领班组生产各类白酒820余千升,累计创产值达1500余万元,为企业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6月,公司从四川引进全泥窖池,首先在酿酒二厂中试车间进行试验。为了解全泥窖池的习性,罗建忠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找有关方面的知识,认真做笔记。罗建忠每天投身工地一线,对窖泥更换进度及工艺进行监督、检查,历时六个月完成了中试车间窖池的全部更换工作。由于罗建忠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全泥窖池在中试车间得到了成功,并推广至伊力特酿酒总部基地酿酒车间使用。
罗建忠在工作。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罗建忠以厂为家,吃在厂里,住在厂里,每天去工房看窖池,测量温度,细心做着窖池发酵周期的记录。对干裂的窖池,他就会拿起工具将它抹平,以防空气进入而影响酒糟的发酵。全厂所有窖池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在复工复产后,酿酒二厂的酿酒产量、质量明显提升。
2019年2月,罗建忠被聘为四师可克达拉市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他发挥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上的优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021年第三季度“助人为乐兵团好人”——张三平
张三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生,十三师红星一场退役军人。
下岗创业敢担当。1991年12月复员后,张三平在原哈管局红星钙塑厂工作,先后任车间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1998年企业破产后,他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困境所压倒,带领下岗职工和年轻大学生承包车间创业,帮助了不少困难家庭的子女,让他们在困难时期不至于走上迷途。
张三平在社区当志愿者。
2010年下岗后,他带领一些年轻人在哈密地区广东工业园区创办了哈密润禾节水有限公司。张三平诚实守信经营企业,在哈密地区企业管理评比中曾被评为“企业产品质量先进个人”称号。
多次献血显真情。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三平得知有人危重病时需要输血,张三平毅然加入了献血队伍。从第一次献血到现在,他已经累计捐献血小板10余次,捐献全血8次。
张三平在社区当志愿者。
疫情防控有作为。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张三平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二道湖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中,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在小区门岗值班值守,忙前忙后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张三平在疫情期间长期帮助子女不在身边的魏建新和付作娥老两口,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让老人记在本子上,有事随时给他打电话,帮助他们买菜、倒垃圾、取药。老人感动地说:“张三平比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好!”
张三平为乌市新冠患者献血。
2020年8月1日,正在值班的张三平匆匆忙忙向社区请假,坐上去哈密市中心血站的“直通车”,为远在乌鲁木齐的新冠肺炎患者捐献血小板。